持續了一年多的全球疫情仍在不斷演變,外部環境更趨嚴峻復雜,國內經濟恢復仍然不穩固、不均衡。在一系列不利的外部因素影響下,國內建材領域發展依舊一枝獨秀,充滿變局和潛力的砂石骨料領域再次成為資本投資的熱土,在這個快速發展的領域,資源分化已經越發明顯:
一方面,以天然砂開采為主的河道資源規劃日益完善,政府主管部門也在不斷探索河道砂石資源管理改革,河砂統一開采管理成為主流。
另一方面,以生產加工為主的砂石礦山,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,原本單兵作戰的砂石骨料企業生存空間日益縮小,大集團、大資本帶著“不差錢”的狀態來勢洶洶,強強聯合、優勢互補多種模式日漸興起。水泥集團、大建材、大國企等大舉布局成為主流趨勢,國民合作也成為砂石礦山領域的一大趨勢。
然而過熱的投資背后,砂石骨料產能過剩、回歸理性的呼聲越來越強烈,市場利潤空間擠壓嚴重。一個又一個年產500萬噸以上的重量級砂石礦山資源不斷出讓及落地,讓不明就里的吃瓜群眾感嘆砂石礦產資源的昂貴和砂石產能之大,而被裹挾的企業則面臨著擴張焦慮升級:究竟是在東部沿海地區紅海中繼續競爭,還是轉戰開辟新的市場藍海?
同時,砂石市場兩極分化也越來越嚴重。一直以來,我們更關注東部及沿海地區的砂石骨料市場,無論從資本、市場、物流、利潤、產業鏈價值、生態保護等方面,這些地區無疑更充滿吸引力。
與快速轉型升級且備受矚目的東部市場相比,西南、西北、東北等地區砂石市場因為種種原因影響,變動趨勢相對較緩慢,受到的關注也較少。
在全面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今天,這些尚待開發的原始地(尤其是部分砂石骨料需求較為旺盛的區域來說),企業合理提前布局砂石骨料,對延伸企業多元化觸角、以較低成本對沖風險具有重要意義。
文/陸玉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