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布時間:2018-05-10閱讀次數:4155
每一個人,對于時間的認識,都有不同的觀念。這完全在個人本身對時間的認識態度和處理運用實踐的方法。
我們的祖先,為我們設計了很多種方法來量度時間,例如日歷,水漏和時鐘等東西。這些時間量度的器具,只是用來警惕我們時間的飛逝,根本不能說明時間本身的意義。
對于一個小孩來說,希望時間快快地過去,早日完成學業,早日自由自在的獨立生活;對于一個衰老的人來說,時間是無情的,一轉眼便溜走了,怎樣也抓不住;對于一位剛完成重大任務的成功人士來說,他會感覺時間的恰當,剛好達成自己的計劃;而對于一個失敗的人呢?他會終日埋怨時間的短少。
每個人的每天都是二十四小時,不因你的權位、勢力、貧富而增多或減少。美國人對于時間的認識,相當的現實和直接,因為他們以商業立國。所以美國的哲學家弗蘭克林說:“時間是金錢”。他并且說:“我們不能向別人借多點時間,又不能將時間蓄藏起來,更不能加倍努力地去賺多些時間來用。唯一可做的事情,便是將時間花掉。”是的,我們只可以花掉自己的時間。
如果我們能夠將時間運用得當,便會在事業上造成了巨大的區別。
我們實在有多少時間呢?每個人的平均壽命,大概有七八十歲。換句話說,今天出生的小孩子,他將會有二萬八千五百天的壽命。當他踏出學校,開始工作的時候,便已花掉了二十多年的時間;到了五、六十歲的時候,他又準備退休。所以,我們最有作為的時間,便是中間的三十多年,即一萬多天的時間。但在這段時間里,我們又會休息、放假、生病等將時間花掉了,剩下來真正用來工作的日子,也就只有七、八千天。你會驚奇自己有用的時間原來是如此般的少嗎?
時間既然是這么少,你還忍心去做無謂的浪費嗎?我們既然明白了時間是不能增加的,當我們的時間花在無謂的東西上,正當的事情便被拖延了。為什么我們不將閑暇的時間去做些不甚迫緊的事情呢?況且,休息之道,不在于將自己投閑置散便算了。
真正的休息,是將抑郁的心情抒發出來。在心的修養方面,最好不過是“開卷有益”。如果將自己的思想開放到幾千年來的古人世界里去,不但可以神游別人淵博學識,而且,“溫故知新”又可產生出新的概念和方法。
腹有詩書氣自華。
又或“三日不讀書,則語言無味,面目可憎”。可能略有夸張,但閱讀偉大的古典著作,卻真有變化氣質的功效。
一個人假如立志每天抽出一小時閱讀一些經典名著,一年下來必有收獲。物質上的財富,可以有暴發戶;學問修養上,卻沒有一蹴即就的捷徑。
多讀一小時的好書,便多一點學養,氣質亦呈現一點兒的變化。可曾留意有一些人,無論置身任何場合,總帶來平靜、安穩、舒適的氣氛;周圍的人,亦不期然覺得舒服一些。
“書中自有黃金屋,書中自有顏如玉”。
書籍又豈止是“黃金屋”這么簡單。讀破萬卷書,積少成多,潛移默化,在文化的深厚處尋找恒久的智慧。
何患己身不立!